医学界突破性进展:天津大学胸科医院领衔国际多中心研究革新心脏手术围术期管理范式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医专栏 >
分享到:

医学界突破性进展:天津大学胸科医院领衔国际多中心研究革新心脏手术围术期管理范式

2025-04-03 作者:匿名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国际心血管研究领域迎来重要里程碑——天津大学胸科医院郭志刚教授、韩建阁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孟令忠教授团队的科研攻关成果《多模态组织氧合与血流动力学协同监测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评估》,于3月24日权威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在线发表。该研究历时三年深度攻关,首次系统性验证了多靶点组织氧监测与血流动力学整合管理方案在择期非体外冠脉搭桥手术中的临床价值,为破解心脏外科围术期管理难题提供了革新性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针对心血管手术围术期传统监测手段存在的显著缺陷——过度依赖心输出量、血压等单一血流指标而缺乏对组织灌注状态的精准评估,创新性构建"近红外光谱组织氧监测-血流动力学联合评估体系"。通过纳入1960例6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搭桥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科研团队发现:相较于传统监测方案,多模态联合监测使围术期组织氧合水平稳定性提升42%,虽未显著改变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但使术后肺炎并发症风险降低37%,尤其为高龄、多合并症等高危患者群体开辟了并发症防控新路径。

该研究成果依托天津市科技局重点专项支持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数据融合围术期预警系统研发"项目,由天津大学医工交叉创新平台与天津市心血管急危重症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项目突破性建立动态生理指标智能分析模型,通过实时采集处理心电、血压、组织氧饱和度等多源数据,实现对围术期低灌注、微循环障碍等病理状态的早期预警。目前该智能监测系统已完成核心算法验证,预计2025年将正式投入临床应用,有望推动心血管外科及其他危重手术领域进入"精准预警-靶向干预"的智能管理新时代。

研究团队指出,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不仅重构了心脏手术围术期管理范式,其创新的多模态监测技术更可拓展至器官移植、神经外科等复杂手术领域,为全球围术期医学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方案。随着智能监测系统的临床转化,将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与医疗质量,为高危患者构筑起更坚实的生命屏障。

【编辑:匿名】
上一篇:国家药监局:拟出台新政 助力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
1/6 2/63/64/65/66/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和各种信息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广州之窗  
广州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