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圈“科技”滥用调查:类固醇药物暗流涌动,健康代价触目惊心 【核心提示】在健身健美领域,部分爱好者为追求极致体型,铤而走
【核心提示】在健身健美领域,部分爱好者为追求极致体型,铤而走险使用类固醇类药物,虽短期内肌肉猛增,却遭遇痤疮、情绪失控、肝肾损伤等不可逆健康损害。记者深入调查揭示,非法销售“增肌神药”已形成地下产业链,而法律明确禁止非医疗用途使用此类药物。专家呼吁,珍爱生命,远离“科技”健身。
案例警示:肌肉增长背后的健康崩塌
安徽健身爱好者代康(化名)曾坚信“科技改变体型”。通过隐秘渠道购入睾酮类固醇及注射器后,他严格遵循每三天一次的注射计划。初期效果显著,卧推次数从10次跃升至15次,肌肉围度肉眼可见增长。然而,仅三个月后,身体发出警报:面部爆发顽固性痤疮,情绪如过山车般波动,体检更显示肝功能严重受损,转氨酶指标飙升,生殖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性功能障碍。镜中臃肿虚胖的自己,让他悔不当初。
浙江的王良(化名)同样陷入“科技”漩涡。自然健身7年遭遇瓶颈后,他在教练指导下开启Cycle计划,每周服用5种药剂、注射3种针剂。虽然肌肉膨胀、力量突增,但随后情绪失控到踹烂家门,PCT阶段激素水平断崖式下跌,诱发哮喘,肝肾功能亮起红灯。半年治疗仍难恢复元气,昔日训练热情被病榻上的痛苦消磨殆尽。
黑色产业链:社交平台的“科学用药”陷阱
“新手必看!睾酮+抗雌药黄金组合,避免水肿副作用”“纯口服增肌套餐,不储水不雌化”——在社交平台,此类“科普帖”充斥健身话题区。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看似专业的推荐背后,实为非法药贩引流伎俩。他们打着“科学定制”旗号,兜售无标识、包装粗糙的“三无”药品,甚至提供注射器购买渠道。
电商平台暗藏玄机。以“科技健身”“增肌注射”为关键词搜索,多家店铺赫然在列。部分商家虽具备医疗器械销售资质,但更多是个人非法贩售。记者购得的“增肌套餐”包装简陋,二维码无效,药瓶无任何信息,来源成谜。
法律红线:非医疗用途使用即违法
依据《2025年兴奋剂目录》,群勃龙、氧雄龙等合成代谢类固醇被明确列为蛋白同化制剂,属国家管制兴奋剂。根据《反兴奋剂条例》,此类物质实行严格处方药管理,仅限医疗用途。非医疗目的使用,即便自称“健身科技”,亦属违法行为。
司法实践对非法经营兴奋剂行为零容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未经许可经营兴奋剂目录物质,情节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行业困境:畸形竞争催生用药文化
“健美圈不看天赋,只比耐药性”——这句圈内黑色幽默,折射出药物滥用的触目惊心现状。一位资深健身教练透露,为突破自然健身天花板,他陷入用药恶性循环,剂量越加越大,身体却每况愈下。“心脏问题、性功能衰退,现在才知道吃的可能是小作坊假药。”他痛心疾首地表示,近年来多名健美运动员因药物过量离世,竞技健美领域早逝现象频发。
专家呼吁:回归健身本质 珍爱生命健康
“肌肉可以慢慢练,健康没有回头路。”多位医学专家发出警示。类固醇药物短期效果虽显著,但长期滥用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多器官功能损害,部分副作用不可逆。健身本应是通过科学训练塑造健康体魄,而非以健康为代价换取短暂虚荣。
法律界人士强调,健身爱好者需增强法律意识,切勿触碰兴奋剂红线。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非法销售渠道的打击力度,社交平台亦应承担起内容审核责任,共同净化健身环境。
【结语】在追求理想体型的道路上,切莫让“科技”蒙蔽双眼。真正的健身,是汗水与坚持的结晶,而非药物的堆砌。唯有尊重身体规律,方能成就可持续的健康之美。
下一篇:起底直播"神药"江湖:话梅变仙丹 网红带货暗藏致命陷阱